您好!欢迎光临焦作心理咨询-宁启智心理工作室
13782880027
焦作心理咨询-宁启智心理工作室
宁启智心理工作室
专业、有效、诚信、权威而成为口碑佳

客户咨询服务热线:

13782880027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理论

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发布日期:2023-07-17 浏览次数:23

科胡特发展的新解释对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时期发生的时间上和古典精神分析几乎是一致的,也基本是三到五岁的性蕾期,同时也是注重儿童+父亲+母亲三角关系结构的,甚至也认为神经症起源的基础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与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将俄狄浦斯情结推前到婴儿一周岁内,并且以母婴关系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仅仅简单地看,科胡特的理论和古典精神分析呈现完全一致。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科胡特和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真正的差异是存在在起源学的横切面上的。在古典精神分析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结构—冲突神经症起源的原因;但科胡特的新解释却是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结果来看的,科胡特争辩道,俄狄浦斯情结本来是一种人类种系延续的健康喜悦之情,只有父母不能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没有诱惑的深情去同理儿童对于种系延续的喜悦之情,以过度放纵或者令儿童创伤性的回应时,那么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成为真正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并成为未来神经症状的源起。

  科胡特的诠释视角来看,养育者无法同理儿童的心性发展的正常的爱恨表现,反以敌意和诱惑地凌驾的反攻击态 度去回应,才导致病态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Kohut,1964)“这种环境提供我们心理存活和成长的最重要情绪经验:......一个经由同理尝试了解和参与我们精神生活的人性环境。”(Kohut,1984)

  科胡特的工作语境和工作角度,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符合当代社会思潮和一些学科的研究,而且具有更广的理论包容性,所以在社会认同和发展上,目前来说可能更处于一个有利位置。

1.4, Lacan:把Oedipus现象看作一种理解内心三角关系的隐喻。

  Lacan提醒我们最好将Freud的此种看法视为一种隐喻,而非科学事实。我们只是籍由Freud所给出的这个概念及其内涵,来理解内在心理结构的知觉要素。但描述此现象并不意味着接受。

  Lacan 认为发展的危机大概出现在小孩两岁左右,亦即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时候。“父亲的名字”(相对母性或领先的名字)出现时。Pre-Oedipus 期最原始的结合-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就被破坏了。小孩最开始的自我经验来自于镜中所呈现的完美影象。我们可以用我看见了自己(I seeing me )一词来了解“镜映阶段”,因此,自我的‘客体化’objectification 须籍由第三者(父亲)来完成。它位于母婴配对之外,除了提供幼儿一个新的观点外,也创造了三角关系,次三角关系可能会带来嫉妒和被排斥的感觉,但同时也创造了行动自由化和抽象思考的可能。

  Lacan 的镜映时期指的是父亲介入了母亲与婴儿之间充满幸福的pre-Oedipus生活,因此孤立感和自我隔离感也就此展开,但婴儿也开始能以第三者的立场(客观的角度)来看自己。

  小结:俄狄浦斯阶段(Oedipus stage )是心理发展过程“两人阶段”(pre- Oedipus Stage)的下一个阶段,三人阶段。Oedipus情节是一种重要的内心关系的现象—---三角关系。个人经验里关于好—坏、爱-——恨、欲望—诱惑、安全---迫害、攻击—报复、胜利---内疚、亲密与分离的主题、或相似与差异的主题,都会被投射到三人关系中的父、母和小孩的关系里。

  孩子学习如何籍由亲近父母,而能感觉到自己的特殊性及可爱,但又不至于太亲近,免得有被吞噬的感觉;他们也学着如何尊重人际关系的限度,而不会觉得被排拒;学习如何容忍嫉妒,而不会觉得被它所吞没,或用它来毁灭他人。

  三人关系的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 里,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人有性和情的流动的内容。二人关系内的三角关系现象称为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在此状态下体验和表达的情感是分裂的,因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冲动和脾气,以及盲目的兴奋的爱。

二.俄狄浦斯三角的临床表现:

  2.1 “想咒老板死的总经理”:现实生活中泛化的三角冲突:

  俄狄浦斯三角关系模式可以转移表达到成人生活的其他方面里。我们可能在一生中很长的时间里都在与自己心理上的Oedipus三角关系相伴随,或许生理的年轮已过而立甚至不惑,但是心理的体验里却一直在哪个小孩子的世界里挣扎。

  内心的三角关系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童年的事情了。在成人世界里它也不断地在上演。在现实生活的职场环境中,个人的奋斗与他所依赖的机构和上司之间,就不断演绎着这样的冲突。

  L 先生患了抑郁症,他是一家上市股份公司的总经理。起病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因为跟他的董事长H先生之间存在着冲突。在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上,在处理重大问题的思路上,他总觉得老板跟自己意见很难一致,而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是必须按照老板的意图来执行的,即便是后来证明当时老板的意见在决策时是错的,但是现在的局面还要由他这个总经理来收拾。如果处理不好,没有人会回头去追究老板的责任,而是评价说这是他的执行能力不够。

  作为一个有学识,懂专业,又有管理能力的海归派能人,他自知自己是心高气傲的,如果公司能够按照他的设想来运作的话,这几年下来发展的状态肯定要比现在的状态好许多。但是现在处在冲突中自己心里经常憋闷,委曲生气又不能发作,因为公司高层领导之间的团结形象必须要保持。久而成病,以抑郁症服药三年,但是药物解决了他的情绪的症状,内心无法解决的冲突仍然在折磨着他,最后辗转来西安做心理治疗。

  虽然他在日常跟老板之间还是能保持客气、尊重、和工作形式上的沟通,在内心深处他觉得自己非常的讨厌他。但是老板在许多方面的能力的确又比他还要强,他又不得不服从于他的气势和职务。这样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岗位,离不开这个搭档。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受气、窝囊,恨他又拿他没办法,有时候暗地里希望他出个意外死掉算了,这样自己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了。当他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时觉得很可怕,自己怎么是这么一个刻毒、不地道的小人呢?非常自责。如此几经折磨数年,终于抑郁了。

  这位先生在职场上的情形,就是一个典型的Oedipus 情节的冲突。他自己---老板---工作三者之间构成了三角冲突的模式,在这个三角关系里面,所体现出来的冲突模式与他自己成长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经过治疗,当他最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冲突并处理好了自己内心冲突之后,他变的平和、愉快了,他发现自己与老板相处的时候轻松容易多了,原来它们之间还是有许多的值得欣赏和肯定的经历呢。

  从职场的生涯来看,面临着这样普遍的冲突情景。不同的人在最后选择处理问题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人选择了另立门户;有人选择了干掉老板;有人选择了做好合作。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全部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

美国网友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3782880027

微信咨询
焦作心理咨询-宁启智心理工作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