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恋的心理治疗中,要获取患者被解离的、否认的或无法言说的体验(内隐的心智化),跟患者一起反思这些体验、促进体验的整合,用语言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体验,将心智化外显。觉察内隐心智化的过程是在连续时刻的感知中对实际发生在我们身上和内心的事情有清晰和专心致志地觉知。
嵌入
嵌入,是将自我等同于体验,即心理等同模式。在嵌入中,我们简单地接受意识到、感受到的和相信的,“我”就是这种体验,缺乏反思性,没有对体验的解释只有对体验的感知。比如,当我讨厌别人靠近(回避型依恋),唤起厌恶感的人便被认为是实实在在的“不好”,无论ta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嵌入体验中时,便难以区分外部事件和它们在我们内部被记录的方式,此时,无论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感知为我们是谁,自我被感受为体验的客体,而非一个正在发起和进行解释的主体。
心智化和觉察
心智化是一种对习惯性模式的意识,让我们对体验及对体验的反应产生意识。在心智化中,我们对自己的体验产生好奇,而不完全是接受自己感受的表面含义。如我会好奇我为何会排斥ta的靠近。
而觉察则是不带任何评判地对体验产生觉知。有研究发现,觉察冥想能减少诸如恐惧和愤怒等以杏仁核为基础的情绪引起的自主反应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唤起,促进平和、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
嵌入到心智化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处于嵌入状态,被一些事件吞没,比如,有的人会认为“除非是自己一个人,否则便无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们在关系中会紧紧地捕捉令人不信任的点,在想要靠近的欲望和不信任对方之间纠结。所以,转变也常常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嵌入状态要过渡到心智化模式,需要整合心理等同模式和假装模式。心智化模式既不把心理等同于世界(假装模式),也不把心理从世界中剥离(心理等同模式)。
与有敏感反应的照顾者持续的互动关系能够提供安全依恋的体验,让从前只能够感受到或者根本无法感受的体验在关系中被活现,通过被他人了解而了解自己,治疗师的自我表露也能够帮助患者从嵌入状态中解脱。
觉察性自我的唤醒
当我们问“现在到底是谁在进行反思”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没有了“自我”本身,而只有觉察,感觉上似乎只有单一的一个点。专注性冥想和觉察性冥想能够让我们唤起觉察性自我,有区别的是,专注是严格控制心智以聚焦于某个客体上(如呼吸),觉察是大范围开放且不加选择地把心智聚焦于每时每刻进入觉知的内容。觉察性自我是一种持续流动的觉察的体验,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固有的、永久的或稳定的自我只是一个幻像。
觉察的训练是定位自己的觉知,给打断我们注意力的想法、感受“贴上标签”,这样我们便可以渐渐形成随意定位注意力的能力,将注意力引到对当下时刻的体验。这一渐进式脱敏的过程是对陷入体验的一种“去认同”,我们可以慢慢减少对于当前所觉知体验的认同,这让我们放开某个固定的“自我”,使得我们活得越来越像每一刻都是我们的最后时刻。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