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的办法,完成你的哀伤过程
哀伤过程,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说人们面对丧失,会有哀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完整个哀伤过程,大部分人因为觉知不到这些,常常卡在某个阶段出不来。
所谓的丧失,有很多种。
生病了,是健康丧失,失恋了或者离婚了,是情感丧失,想要的得不到,是一种人生计划上的丧失,甚至仅仅是中年危机,都是人生可能性的丧失。
就像最新一期奇葩说,康永哥说的,他懂那种感觉,深夜睡不着,问自己,人生难道就只能如此了么。
这就是对可能性丧失的忧虑。
甚至小朋友,当他看到自己的玩具坏了,都会体验这个过程:
先是否认,不,我的玩具没坏,然后是愤怒,就怪你非要看电视,今天要是星期四我就能上学,玩具就不会坏了(别管逻辑,小孩啥奇葩逻辑都有可能),然后是协商,没坏,把它对上就好了,发现根本不管用,真的坏了,然后绝望,随之而来的是大哭不止,哭够了,家长再哄一哄,说你看,这个坏了,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玩具,或者我们还能买个新玩具,然后小孩不哭了,去玩别的玩具,接受了现实。
这是完整的,健康的哀伤过程,整个流程走完,孩子对于玩具坏掉的事实,便接受了,而后,这件事对他造成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可惜家长常常暴力打断孩子的哀伤过程。
先是否认,不,我的玩具没坏,然后是愤怒,就怪你非要看电视,这时家长常常开始反驳,为什么怪我,是你自己没把玩具放好,坏了你怪谁?然后是协商,没坏,把它对上就好了,发现根本不管用,真的坏了,然后绝望,随之而来的是大哭不止,家长再次出场,不许哭了,哭什么哭,一天到晚就你闹,坏了再买个不就完了么,行了,差不多得了,这时小孩也许就不哭了,但是他的哭很可能是不充分的,到底是否接受现实,也很难说,更大的可能是强行强迫自己切换情绪,把这件事忘掉。
而任何强行逼迫自己忘掉,或者不想,或者切换情绪的行为,都是把这件事情压抑进潜意识。
鱼生
刚才看到一个问题,问哀伤的过程,里面鱼生的回答提到了哀伤的完整过程:
悲伤 (grief) 的过程分通常为五个阶段:①否认(失落) DENIAL ② 愤怒 ANGER ③ 协商(迷茫) BARGAINING ④ 绝望(消极) DEPRESSION ⑤接受 ACCEPTANCE
我发现自己的消极就是源于哀伤过程没有完成。
我想要的生活没有实现,我想走的道路没能走上,这是一种失去,一种丧失。
对此,我最初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即①否认(失落)和② 愤怒,极其愤怒,甚至试图跟现实商量,能不能还有机会去扭转,我因此尝试这样做,跑到苏州租个房子,每天游荡。
后来我发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有些选择一旦做出就回不去。
当彻底认清这一点,我进入了第四个阶段:④ 绝望(消极)
第三阶段:③ 协商(迷茫)和第四阶段:④ 绝望(消极),核心情绪都指向同一种情绪:消极。
躲避痛苦是人性本能,于是我开始向第五个阶段行走:⑤接受 ACCEPTANCE
只有彻底完成第五个阶段,彻底接受,关于失去,关于丧失的整个过程才算完成。
目前我还没有做到完全接受,大概卡在3,4,5阶段之间反复切换。
试着享受现状带来的快乐,是更好进入接受的方法。
就是人们俗称的:“享受当下”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要有及时把自己从3和4阶段拉出来的能力。
这个能力叫做“自我辩驳”。
人们遇到不开心的情绪,往往伴随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念头,对事物扭曲的解读。
你也可以说,是因为这种扭曲的解读,让你变得难过,不开心。
就如心理学有著名的ABC理论。
说事情本身是A,你的情绪是C,人们通常以为自己的情绪C是由事情A造成的,常见的心理活动是:就因为A,所以我才这么闹心C。
但其实,中间有个B,就是人们对于事情A的解读。
同一件事,有人欢喜有人忧,就是因为人们的解读不同。
解读包含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一个人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所以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一个人对于各种事情的解读。
自我辩驳就是改变自己解读的快捷方式。
当头脑自动产生一个让你不开心的念头,通常我们不会察觉这个念头到底合理不合理,负面情绪已经先一步爆发出来。
这时,只要能问一句,我刚才想的是客观事实么?就能打破这种循环。
否则,这个念头引发负面情绪,情绪反过来强化这个念头,人就掉坑里了,越想越郁闷。
试着找出这个念头的反面,从而打破自动产生的念头,负面情绪就停止了。
负面情绪停止,才有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当下,这样才更容易从当下体会到快乐。
越能从当下体会到快乐,上面的哀伤过程五步,才能顺利走完。
任何你心里过不去的事,都是没有完成哀伤过程。
你的一部分自我,一部分生命力,会不由自主的停留在那件让你心里过不去的事上。
这部分生命力很像孤魂野鬼,它不听你指挥,它在漫无目的的游荡。
如果你心里有好几件无法释怀的事情,他们都会带走你一部分生命力,那么剩下的生命力就不足,不足以支撑你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做什么都没力气。
当然没力气,因为生命力被过去的事情困住了,这部分生命力停留在了过去。
只有你想办法完成整个哀伤过程,彻底接受现实,才能收回这部分游荡的生命力。
如果你同时还担忧未来,那么一部分生命力就去了未来。
现在惨了,你的生命力总量是有限的,就那么多,一部分困在了过去,一部分去向了未来。
留给当下这一刻的生命力少得可怜。
表现出来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稍微动一动就觉得累,更不可能有足够的好奇心驱使你尝试和探索,如果过去和未来夺走的生命力太多,留给当下的部分就会细若游丝。
这是抑郁症的本质。
就像有人掐住你的脖子,拼尽全力才能勉强呼吸,稍微一动,气就不够用了,又哪有力气去享受生活。
总结一下,完成哀伤过程的步骤:
先是自我辩驳,打断负面解读的念头造成坏情绪,坏情绪又强化负面解读念头的循环,释放更多注意力到当下,主动挖掘当下带来快乐的可能性,更多体会当下的快乐,快乐收集多了,对当下的满意度就会提高,接受度高了,更容易完成哀伤过程的第五步“接受现实”。
多次尝试后,达到完全接受现实,困在过去的生命力就被释放出来,参与到此刻的生活中,于是,努力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变强了,就像掐着你脖子的手松开了。
现实生活得到改善后,满意度会提高,安全感会提高,对于未来的担忧和迷茫自然会减少。
到此,正循环形成。
把生命力从困在过去和担忧未来中解脱出来,更多的,甚至全部放在当下,放在过好此时此刻。
于是,你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发生本质的改善,走出抑郁,焦虑,迷茫,无力的怪圈。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