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史克是科胡特的大弟子,地地道道的精神分析师,虽然不如弗洛伊德、荣格、科胡特那些大师那么大名鼎鼎,对我的实际临床工作却是最有帮助的。他的作品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更可贵的是,他一生只写了4本书,却详细地记录了非常多的案例,值得反复揣摩学习。
根据心理治疗的科学基础,作者提出“以力求秩序、胜任和自我价值(这些特质已从婴儿实验中得到证实),取代弗洛伊德所有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出于释放本能的观念;而弗洛伊德认为精神能量导致思想的强度,我则把这种强度归因于信息以情感、情绪、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力量;弗洛伊德说精神结构,我则说是回馈循环和型态配对;弗洛伊德假设心智装置包括了自我和本我这些想象的结构,我则说是大脑做决定的功能和自我系统,而自我系统的观念搭起了心理学和生物学两者长久以来所存在的鸿沟的桥梁。这些根据科学研究的新观念,正是统合中的心理治疗理论的重要部分,可以解释并涵盖任何人发展上的变迁与异常。"
心理治疗的六个阶段:定向、错乱,重新定向、同心协力、融合、变化
胜任感的寻求是行为的基本动机所在,也是我这里所提到的心理治疗理论最基本的要素。胜任感是在最后一个阶段--变化是达到的。
发展的螺旋性循环:做决定-付诸行动-胜任感-自我价值感-做决定……
从一开始,病人就要主动参与做决定的过程,这是心理治疗的必要条件。
回馈循环是大脑建立次序功能的基础,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整合三种心理治疗理论:动力学派、行为学派、认知学派。经验老道的治疗师,即使不去强调,可是所用的技巧其实都已经打破各个学派的界限。
如果病人在治疗中,显示其基本问题是出于无法准确地接收信息,治疗师通常会以认知取向的方式来处理。如果误解出于自己已成为习惯的期待模式,光靠认知的教导还不够,必须以动力取向的治疗,挖掘隐藏在内心、阻碍自我实现的观念。第三类病人可以借着行为的改变,矫正经验和期待的差距。争辩哪一种方法“比较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旦了解大脑创造和维持次序的功能,就会明白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效果。
目标导向的行为是出于内在,而不是外在的,所以无法借由单纯地观察行为或结果,来了解某人的真正目的。要想了解别人的动机或目的,需要探索那个人内心的想法。行为本身并非不证自明的。
情感是行动之钥,弗洛伊德并没有提出什么理论来讨论情感经验的复杂性,反而把情感简化成愉快和不愉快两种。他把植根于情感的驱力感觉,解释成想要释放本能的压力。弗洛伊德认为情感只是性与攻击两者在意识层面的表现,他假设是这两种本能,要为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负责。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用理论来解释临床的经验,也就是说,是情感的人性质和强度,影响了行为细腻微妙的差异。
情绪、感受、情绪的区分:情感连结到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情感反应开始联结到自我概念,就是感受,感受连结到赋予个人意义的复杂概念(如爱、恨、快乐等)就是情绪。情感发展成熟过程的最终一步就是同理性了解的能力,也就是说,情感的沟通超越了自我范畴。
防卫方式:退缩、原发的潜抑、续发的潜抑、否认
否认:大家最不熟悉、最被误解、也是最被忽视的防卫方式。忽略否认这种防卫方式及其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可能是许多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失败的原因所在。否认常常被认为潜抑,而以处理潜抑的方式治疗,这时治疗师会尽量保持沉默,不多涉入,等待病人潜在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好进一步诠释,让病人能以适当的言语描述自己的经验。对满怀焦虑而以否认来防卫的人来说,这种方式是完全错误的,不但不能解决其防卫,还会予以强化。
治疗上和专业上的常见错误,就是假设如果有忧郁,就一定有隐藏的攻击,并认为如果没有在治疗时表现出攻击,就必定是因为向治疗师隐瞒的缘故。
否认与情感隔离: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所有防卫方式都是一种情感的隔离。
情感的连结:失败的情感连结;对自己的情感觉得丢脸;情感共鸣问题;伊底帕斯的同理失败。
判断病人的情感成熟层次
三种基本需求:胜任的能力受到肯定与赞赏的需求;遇到婴儿自己无法胜任的压力或紧张时,得到保护和支持的需求;借着亲人的认同而觉得有亲密同伴的需求。
三种移情关系:镜像移情关系、理想化移情关系、另我移情关系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