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为把父母看成‘过来人’、权威,而催眠性地,相信了父母。而这个‘自体客体体验’,就几乎成了自体的信条、体验、(间接)经验。这种先入为主的东西,以至于,后来的几十年,都没有质疑过。哦,不但没有质疑过,反倒是,被‘无数次验证’过。
‘凭空的情绪’:让我想起,曾经我有一段时间,对自己工作的事,变得自责和胆小怕事,哦,我是说,某种不好的情绪。可是,现在想,那个事,是因为父亲说我找错了工作,并且急令我修改。我的意思,现在想想,他是有许多‘不懂和听了别人的闲话’的,而且夹杂了很多他的私心。当时,我以为我犯了错,以为他是对的。所以,我自责,还有点后怕、后悔。
但,现在看,父亲的当时的情绪,也是‘不成熟且混乱’的,他的‘不确定性焦虑’,也弄得我‘不知所措、慌乱’。
啰嗦半天,我主要是说,我的自责、担心、后悔、后怕等坏情绪,一点都没有联系上父亲的‘干预’。而且是以他为标准的。或者换句话说,我一点都没有考虑到,他是‘不成熟、混乱、自私、不确定、焦虑’的。我以为,他是正确的、过来人的、有根据的。
父亲至今,说弟弟的命运不好,是因为大哥没有帮弟弟当上兵,他依然怪大哥。我不知道,大哥是不是有内疚,但我现在想,弟弟没有当上兵,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即便是有影响的,但,后悔它也没有意义,再说,弟弟还有很多光明的路可走。现在能看出来,父亲之所以把原因归于弟弟没有当上兵,是因为,堂弟,当兵并且干上了志愿兵。父亲的虚荣和不甘心,让他认为,弟弟没有当上兵,才毁了前途的。
现在想想,父亲的心态,真的不够成熟和不负责任。而当时,我们都不懂父亲的‘理论根据’,既然他作为权威,说出了原因,我们就只能‘假定’他是真理。
而现在看,结合对他的了解,结合分析原因,才知道,父亲是‘不成熟的、naive的’。那,就不必再有那种‘可惜、惋惜、后悔、内疚’等心理了。
因为看懂了对 方,而解放了自己。这是我的一个‘自疗’方法。
孩子,因为把父母看成‘过来人’、权威,而催眠性地,相信了父母。而这个‘自体客体体验’,就几乎成了自体的信条、体验、(间接)经验。这种先入为主的东西,以至于,后来的几十年,都没有质疑过。哦,不但没有质疑过,反倒是,被‘无数次验证’过。
父亲的喜好、厌恶等,似乎,都被孩子‘吃进去’当成自己的‘信条、经验’,这是不是科胡特所说的‘自体客体’体验?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孩子,借着‘自体客体经验’快速成长。我们也可以理解,一个孩子,几乎不会怀疑地,去吸收、吃进权威的自体客体经验。而有时候孩子闹情绪,也并非是因为觉得父母不对,有质疑,而是,可能希望父母给帮帮忙,不要让‘良药苦口’,而已。——这一点也不代表,孩子认定父母错了。(或者,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不对,但因为不知道对的是什么,那,一定就会存在‘父母可能是对的’存疑)
科胡特讲‘自体客体’的影响,《自体的重建》简体版63页,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儿童期的自体-客体失败了,那么给儿童造成的心理缺陷或扭曲,就会是一生中一直背负的包袱。(if the self-objects of childhood fail, then the resulting psychological deficits or distortions will remain a burden that will have to be carried throughout life. P88)
我觉得,这样一句话可以代表儿童的状态:“谁又想到,我唯一能依靠、信赖、指望的父母,会‘坑’了我呢?”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